[沃特·J·卡尔波拉斯_王荣生_译] 臭氧层枯竭——天空出现窟窿

臭氧层枯竭――天空出现窟窿
1995 第2期 - 未来预测
沃特・J・卡尔波拉斯 王荣生 译

该系列作者系美加州大学的应用科学教授,计算机模拟实验室主任。他在长达30年的计算科学研究生涯中,创立了种种研究模式与计算机模拟方法,对纷繁异呈的自然生物现象进行预测,对威胁人类生存的八大灾难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的科学预测。本刊将连载沃特博士的八大预测,一则为SF读者朋友了解我们所处星球的生态环境,二则为SF作家朋友提供一点思路。

主持人:小菀

“臭氧层枯竭,温室效应和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将是本世纪末、下个世纪人类将面临的三大难题。”

――美国参议员阿尔贝特・乔

臭氧(O3)是一把双刃剑,它在地面是有害气体,但在大气层却是阻挡紫外线辐射到地球的主要屏障。臭氧层愈稀薄,皮肤癌及其它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愈高。1986年,科学家们发现南极地区上空的臭氧浓度几乎降至零,仿佛“天空出现窟窿”。当一种叫做碳氯氟化合物(CFCs)被查明系臭氧层的主要杀手时,科学家与公众的关注升温到狂热的程度。人们一致认为:如臭氧层进一步枯竭,全球将陷入大灾大难。

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范围,臭氧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,危害人体的呼吸道系统,对植物以及工业产品(从橡胶轮胎到女袜)也危害非浅。然而,在大气层上空,情况却恰恰相反。从空气极为稀薄的10英里高空起,太阳光导致大气层中的部分氧气产生裂变,继而重新组合,形成臭氧。该现象一直发生至30英里的高度,从而产生20英里厚、富含臭氧的大气层,即臭氧层。臭氧层吸收大部分紫外线,从而有效地保护地面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.臭氧层的厚度与密度随每天的不同时辰及季节交替而变化,因地区不同而异,并且差异悬殊。不过,其通常的厚度足以保护生物。70年代末和80年代,卫星测量数据显示,全球范围内大气层里的臭氧在锐减。1986年,又发现了“天空出现窟窿”。世人忧心忡忡。

为什么臭氧正在从大气层消失?科学界众说纷纭,争论一直持续到80年代。目前,人们终于达成了共识:元凶是氯氟碳化合物。氯氟碳化合物已经进入市场50余年,广泛用于冰箱、喷灌、灭火器、工业溶剂、塑料以及别的许多用途,成为产值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支柱产业。氯氟碳化合物之所以风摩全球,在于它堕性极强,因而极安全、无毒、不燃烧,也不与其它化学物质起化学反应。然而,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。
氯氟碳化合物很轻,被释放进空中后便缓慢地上升,无别处可走,且又不产生化学反应,也无法被清除,因而积聚在臭氧层。从1940―1980四十年间,臭氧层中氯氟碳化合物含量从微量增至300多吨,而且还在增加。早在1974年,科学家就指出,紫外线辐射进入臭氧层,会导致氯氟碳化合物分子裂变,形成游离氯。游离氯作为催化剂,将臭氧变为氧。因此只要有阳光,氯氟碳化合物就会不断地吃掉臭氧,这样,臭氧层里氯氟碳化合物愈多,臭氧愈会枯竭。那么,为什么南极上空会出现窟窿呢?确切说来,这窟窿呈季节性。在南极漫长的冬夜里,这些化合物聚集在臭氧层中。由于南极的气温极低,因此当早春紫外线出现时,这些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尤为剧烈。1984年,地面测量仪器与气象卫星就已经证实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减少了30%多,到了1987年10月,减少了50%。
对臭氧层枯竭的预测不一。权威的美国科学院预测,从长期看来,臭氧层的衰竭范围低至2%,高至20%,而其它机构则预测可高达40%。1990年,科学家们还测出,“天空的窟窿”似乎在扩大。有人预测,整个南半球最终将受到“窟窿”的影响,而且,有证据显示北极上空也在出现“窟窿”。更为严重的是,南北两极上空“窟窿”的增大,势必产生连锁反应,进而影响全球气候,加速下一个冰川世纪的来临。

人们一致认为,我们必须保护臭氧层,立即停止释放有害化学物质。这意味着停止生产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的氯氟碳化合物,以及停止或减少使用含氯的化学产品。然而,这些产品与人类,尤其与第三世界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岂能简单地一禁了之。必须开发化学替代品,这又需要花耗巨额成本。

看来,参议员先生的警钟敲得过于严重了。依我之见,人口爆炸与爱滋病远比臭氧层枯竭可怕,它们才是人类所面临的真正的巨大灾难和威胁。